时间:
2025-05-21
来源:
广东省文明办
何镜堂,男,1938年4月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的建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中国建筑学科的领军人物和公认的建筑大师,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学馆,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从惊艳世界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到极具现代岭南风貌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馆......他生动记录着行进中的中国不断走向复兴的坚定自信,也打破了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何镜堂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梁思成建筑奖”。
何镜堂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在建筑中融入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相统一,构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探索出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在建筑学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阐述其学术理论的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9部,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设计一、二等奖200多项,为中国建筑学科发展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何镜堂相继主持设计了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国家公祭主场所)、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沁阁)、黄帝故里园区提升工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为代表的200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的精神。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到广州铁路博物馆,从虎门海战博物馆到广州海心桥,再到如今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美丽乡村项目,何镜堂的建筑作品始终紧扣广东发展和时代精神,在南粤大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岭南文化性格和建筑特色。
何镜堂还先后受邀到哈佛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威尼斯建筑学院、奥克兰大学等学校,以及日本、西班牙和港澳台等地区举办“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剧变中国的建筑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建筑作品展和专业学术讲座,加深了国外建筑界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与认同,提高了中国建筑的国际声誉,有力推动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品牌走向世界。
如今已85岁高龄的何镜堂仍奔走在建筑创作和人才培养一线,带领学生一起投入到建筑设计创作中体会真谛。他将“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2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并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各方累计筹集1150多万元,奖励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先后培养博士、博士后80余名,其中18人获得了全国青年建筑师奖,成为全国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