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三届“粤韵同声”粤港澳粤曲展演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剧场上演
广东的文化强省建设,本质上是岭南文化如何在新时代拥有文化自信,并如何以现代文化品格引领时代的问题。这离不开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之强,强在影响力、感染力。广东地域广阔,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等在这里交汇,共同构成南粤文化的丰富图景。但纵观中国文化版图,岭南文化仍然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特点。怎么讲好广东的文化故事,让更多人读懂岭南文化,助力岭南文化真正走出去?《南方》杂志邀请了三位嘉宾,对此进行探讨。
陈剑晖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华南师范大学文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饶原生
广府文化推广大使、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
张晋琼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
最大挑战来自自己
《南方》杂志:岭南文化弱势吗?要真正走出去,实现“破圈”,面临怎样的挑战?
饶原生:有时候就连生活在广东的人,都误以为岭南文化相对弱势,这源于岭南文化特质中的低调与淡定。比如说,“一墩难求”如今火遍全球,“冰墩墩”的设计团队就生活、工作在南粤大地,设计灵感来自南方人对北方冬天的想象。须知吉祥物设计中要突显的情感愿望,正是广府人的“意头文化”所十分强调的;至于其被人津津乐道的“太空人”形象,又可以看出岭南文化在国际视野方面的加持。岭南文化本已“走出去”,只是低调少人说。
所以岭南文化要获得更强的影响力,最大挑战来自自己。一是如何改掉低调“老毛病”,务实之余,还要懂得说。一部《广州传》的问世,梳理出本就殷实的城市文化家底。例如,“书院多过米铺”的历史面目有多少人知道?“走出去”的传播又做得够不够?二是如何正视自身之改变,跟上时代进步的新节拍。广东粤剧院2021年便鲜明地亮出“粤剧正青春”的旗帜,只为赢取从地域到年龄上的更多受众,交响乐、水墨画等艺术手段于是被频频活用,赢得全国一二线城市的众多叫好声。但与同为世界非遗的昆曲相比,“破圈”之冲刺仍需继续鼓劲。
陈剑晖:挑战有三:一是存在个别自我封闭的现象,画地为牢,拒绝与外界互动交流,眼界不够开阔,格局太小。二是“学徒心态”,缺乏文化自信与自立自主的主体意识,没有确立起自己的现代文化品格和特色。三是缺乏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在我看来,这三点是岭南文化“走出去”的最大挑战,也是我们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搬开的绊脚石。
张晋琼: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走出去”的自主自觉意识不强。岭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兼容性、世俗性、务实性、创新性。由于它的世俗性与务实性,导致它会比较崇商重利,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走出去”的时候,往往会比较注重经济效益,会有一个经济成本核算,而常忽略它的社会效益。而文化“走出去”,往往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加之,媒体宣传力度不够,政府层面没有“走出去”的常规项目与经费支持,没有形成一个“走出去”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具有强大“爆发力”的整体印象。
我个人觉得岭南文化要“走出去”,首先是要有一个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我们要有一种走向国际舞台的自信和能力,要有一种自信而不自大的心态,要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要有一种向世界全面展现岭南文化独特魅力的信心和决心!当然,这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层面的扶持,需要由政府搭建平台、提供资金支持,让文艺团体和艺术家们尽情“唱戏”,让媒体平台广泛报道,让社会高度关注,让民众记忆深刻,才能让岭南文化之花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多元化格局中不仅走得出去,还能绚烂绽放,唱响世界。
人文湾区建设是最佳抓手
《南方》杂志:谋求“破圈”,广东应如何创新用好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
陈剑晖:广东的文化强省建设,本质上是岭南文化如何在新时代拥有文化自信,并如何以现代文化品格引领时代的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是基点,也是难点之所在。
过去谈岭南文化,过于偏重明清以前的历史,而对近代以来的现代文化注重不够。从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到孙中山,再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岭南文化一直以现代文化品格引领时代,并成为全国的风向标,这是岭南文化最有价值的特色所在,也是它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这些优质的文化与思想资源都需要以创新性思维进行新的理论阐释。比如,岭南文化明显不同于北方文化。如汉代以降以陈钦、陈元为代表的“经学”注释,便明显不同于北方“经学”的严密深邃与繁复,呈现出轻灵简易的特点,并因此被称为“简易之学”。
广东有丰富的海上故事和传奇,因此海洋文化是广东文化包括广东文学的特色和底色。如“左联”,有近三分之一的成员来自广东,尤其是潮州籍的作家最多。这些潮籍作家如洪灵菲、冯铿等深受海洋文明的影响,所以他们能自觉汇入红色文学的洪流中。再如近些年诗人洪三泰三兄弟的“诗路筑梦诗丛”、丘树宏的长诗《海上丝路》,抒写的就是广东海上丝路的故事。
饶原生:重要的是在丰厚基础上寻求质的突破,与港澳携手共建人文湾区,是优势发挥中的最佳抓手,其中粤港澳三地共有的粤菜文化资源应是一大亮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到,“支持香港、澳门、广州、佛山(顺德)弘扬特色饮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须知全国有五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澳门和佛山顺德均位于大湾区(另三城分别是成都、扬州和淮安),而香港素有“美食天堂”盛誉,广州则享有“食在广州”口碑。如今在卓有成效的“粤菜师傅”工程全力助推下,是该有一些更具特点的“湾区项目”落地了。
张晋琼:广东应该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活化利用好已有的文化资源,在文明传承、文化赓续的基础上,加强活化利用文化的策划运作能力、加大媒体宣传的力度,拓展文化传播的广度,加深文旅融合的深度,力求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着力提升岭南文化的认知度和全民的认同感,让资源优势变为品牌优势,让文化品牌为文化强省增值。
挖掘和重新发现“珠江文化”的价值
《南方》杂志:在人文湾区建设中,如何提升文化认同度?
陈剑晖:目前广东文化在全国的认同度还不够高,因此,让更多人对广东文化有更高的认同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也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站在岭南文化的视域回望与前瞻,我认为必须重新审视岭南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广东,在每一个历史的节点上,都呈现出不同于中原的文化事件与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与梳理岭南文化,使其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被更多的人认同。
此外,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新版图,还要挖掘和重新发现“珠江文化”的价值。因“珠江文化”是不同于“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独特且崭新的文化形态,它既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又通过海洋吸纳了世界先进文明,并将这种先进文明融合进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中,从而补充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不足,为中华文明添加蔚蓝的底色与改革开放、多元文化并存互补的活力与动力。
张晋琼: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同根同源,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文化血脉,同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岭南文化为根脉,因深厚的地缘、史缘、亲缘等关系而产生的三地文化认同是粤港澳三地紧密联系、交流合作的血脉纽带,也是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让更多的人对广东文化有认同感,不仅可以加强三地之间的有效串联沟通,推动湾区的交融与合作,促进三地民众对大湾区共同文化历史的认知,而且可以凸显三地的城市气质,共创三地同宗共源却又别具一格的人文生态,将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写好写实。
饶原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理应有更多的人对广东文化包括岭南文化有深度认同。粤剧之所以成功入录世界非遗,就得益于粤港澳三地的携手申遗。湾区十一城,文化同根同源,发展血脉相通,有了认知才有认同,有了认同才有更多蓝图化为现实。当你读懂了广东人,就是读懂了广东人淡定表情间所不经意流露的文化自信。
(来源:南方杂志)
跳转链接:中国文明网
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