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优秀家训文化助力擘画乡村振兴美丽蓝图
时间: 2022-08-09      来源: 河源日报

  核心提示

  近年来,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风生水起、硕果满园:成功创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灯塔盆地(顺天)田园综合体,先后获评“2021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广东省‘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广东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镇’”,顺天“诗画田园”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获得广东省“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奖,成为河源市唯一获得此奖项的示范带。

  顺天镇乡村振兴为何能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除了有党的正确领导、乡村振兴好的政策、党员干部群众的群策群力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家训文化塑造的优良朱氏家风成为涵养顺天镇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源头活水”和内生动力。

  朱子遗风滋养后裔精神家园

  悠悠白云,依依远山;岸临清水,柳接檐堂。奔腾不息的忠信河与滔滔汩汩的船塘河在这里交汇,不惊不乍、缓缓南流,尘世的喧嚣与浮躁仿佛戛然而止,舒缓成闲适恬美的田园山水画卷,慢慢地展现在你追寻美的眼前。这里就是绿树掩映、花果漫山的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金史村。正是:凭栏处,凝眸远拥千山翠;轻扬眉,荡漾微波映碧空。


顺天镇金史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金史村行走,能身临其境感受到浓郁的朱子遗风。图片来源:河源日报

  金史村位于风景秀丽的九连山南麓腹地,山清水秀、阡陌交通,距离顺天圩镇仅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顺天镇历史沉积最为厚重和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村庄。600多年前,朱氏先祖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在四野蓁芜的热土开基创业,丕振家声,成就“家史村史载金史”的灿烂成绩。

  全国在用6150个姓氏中,朱姓排名靠前。朱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后裔枝繁叶茂,瓜瓞延绵,散居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迄今已传90余世。古往今来,朱氏家族人才辈出,无论在文化、政治、经济还是其他领域,都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卓越人才,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就有653人。

  据传,西周时,颛顼帝后代曹挟有功,封于“邾”,以国为姓。春秋战国时,邾为楚所夺,朱氏先祖正公(子正)因曰:“既无邑,安用邾?”遂“去邑”为“朱”,家于沛,故堂号称沛国。金史朱氏,正是沛国朱氏。

  金史朱氏,奉“初居河源小江西溪、后移居县内顺天湖”的万七郎为开基始祖。万七郎,朱氏68世祖,名镇,字仰云,“天资聪颖善射骑”,初“相度时宜入西溪棲涧谷”,乃时任广东惠州府巡按理刑推官之廷深公的嫡孙,为配享孔庙、位列孔庙十哲之上的朱熹之遗脉。

  据《朱氏族谱》记载,廷深公生三子,三子共生十子,除一子不详外,其余九子按年龄长幼,分别次第,统一称呼,长为万一郎,次为万二郎,以下类推直至万九郎。据传九祖分居时,打碎金钟一个,人执一块,以为他日团聚之信物,并有诗云:“九子原因属一烹,打破金钟散各县,兄弟自然团圆日,合成宝物共一件。”

  准确地说,万七郎是顺天朱氏开基始祖。作为东源县北部重镇的顺天镇,是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所在地、全国18个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单位之一,东与船塘镇、骆湖镇毗邻,南接灯塔镇,西连涧头镇,北与连平县忠信镇接壤,因境内有“顺天湖”而名。万七郎子孙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分居金史、二龙江、鳌岭、赤竹径、梨木坑、梅子坑、忠信隔沥、三角白石沥、沙溪(老鸦沙)、岩石、党演、大坪、万丈下、牛生塘、博罗横河陂下、新丰黄礤、高车、柯木、白沙、横塘、到角、牛潭、灯塔印光、三河主固、连平内莞岚州,乃至国内外等地。截至目前,顺天镇共有朱姓人口2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九成。万七郎上溯13世,就是在中国儒家学派中地位、影响仅次于孔子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学问渊博,“致广大,极精微,综罗百代”,世称朱子,“上接孔氏之传,超升十哲之班”,谥“文”,故后人尊称为朱文公。朱子集濂洛关学之大成、熔儒释道思想于一炉,创立了思想体系庞大而严密、影响深远的朱子学,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沛国家声远,紫阳世泽长”。在金史村内,有一座外观古朴而不失典雅的朱氏祠堂,门两边挂着这样的一副对联。“沛国”专指朱氏堂号,“紫阳”特指朱熹,这副对联无声地向世人昭示着金史村人显赫的家世和悠远的家族历史渊源。金史朱氏祠堂,相传已有数百年历史,是河源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朱姓宗祠。

  朱氏祠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朝,重修于2013年。祠堂为单檐悬山顶结构,分上、中、下厅,重修时构承旧制,为防火之需将原有部分木质结构替换为混凝土结构。在金史村朱氏祠堂,常有国内多地的朱氏后人来寻根问祖、瞻仰遗风,成为朱氏后裔的精神家园。

  延续润泽世人的良好家风

  朱氏族人以“文公为祖,当思不愧为文公后裔”,他们在祠堂四壁陈列“朱文公家训”和朱子居家“四本”之拓本——“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劝学修身、敬祖孝亲、睦邻乡里,传承文公遗风和治家智慧,延续润泽世人的良好家风。


如诗如画的顺天镇金史村。朱氏家风已成为涵养顺天镇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源头活水”。图片来源:河源日报

  “朱文公家训”即是脍炙人口的《朱子家训》,原为朱熹训诫家庭子弟的私家文件,朱氏家族历来把它作为待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并作为座右铭来教育子孙后代。《朱子家训》一经公之于世,便广为流传,其影响已经不限于朱氏家族,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末清初,朱熹的后人朱柏庐把《朱子家训》的哲理形象化,创作了言简意赅、面面俱到的《治家格言》,也称为《朱子家训》。朱熹的《朱子家训》以儒家伦理纲常为主导,围绕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论述,最后升华为耕读立家、道德儒家的传统风尚;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重在“治家”,深刻诠释安全、读书、教育、孝亲、交友、自省、向善等含义,以教育后代成为知书明理、正大光明、勤俭节约、宽容善良、理想崇高、作风严谨的有用人才。总之,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与南宋朱熹的《朱子家训》一脉相承、互为羽翼,阐发和延伸了朱熹《朱子家训》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使朱熹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赓续。同时,也是顺天朱氏族人秉承的治家立世之准则与规范。

  读书是朱氏家风。朱子居家“四本”把读书放在首要位置,认为读书乃“起家之本”,是《朱子家训》的雏形,也是朱熹治家思想和方法的最初表达。它以格言形式高度凝练朱氏治家思想和理念,文字简洁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又切实可行,在明清著述中屡被引用,是朱熹留给后人的思想财富,流传至今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唐末军阀混战,继而五代十国政权更替,门阀世家和巨姓大族几乎被长期以来的纷争杀戮泯灭殆尽。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传统中国社会快速进入平民化时代,平民化家族大量形成。为更好地实现基层社会良好治理,家训、规范、家仪、家礼等具有规范意义的家族文献浩若繁星、不胜枚举。《朱子家训》《朱子家礼》等开启来者、泽被后世的家训、家礼类文献,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形成并迅速传播开来的。

  农耕是汉族文化特征之一,农耕文明最早可溯至5300年前。而读书,则使文明得以传承。古语云,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耕”,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乃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增广贤文》说,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亦耕亦读,耕读并举,在中国社会流传深广、深入民心、耕读传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史村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拥有山地面积7000多亩,耕地面积3000多亩。受圣哲先贤教化和朱氏家风熏陶,金史人读书循理、和顺勤俭,他们还认为,“唯耕读之家,最能长久”。与所有金史人一样,顺天朱氏族裔亦耕亦读,循理保家,和顺柔逊,勤俭持家,成为顺天朱氏持家立业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传的传统。

  数百年来,顺天朱氏秉承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遇乱世,则偏安一隅,半耕半读,以独善其身;逢治世,便考取功名,以己之达,欲兼济天下。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乡村全面振兴

  走进金史村,展现在眼前的湿地长廊,与原有水稻、花生、玉米种植基地完美结合,勾勒出一幅新时代生态文明美丽画卷。毋庸置疑,朱氏家族文化演绎着传奇、传承着文明,正向牛潭、沙溪、大坪、白沙、党演、二龙岗、牛生塘、横塘等村铺展开去,构成顺天镇雄伟壮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的家训文化塑造的优良朱氏家风与时俱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厚植家国情怀,成为涵养顺天镇乡村全面振兴的一股汩汩不绝的“源头活水”与精神力量。

  顺天人知书识礼,尊师重教。近年来,顺天镇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契机,投入上千万元用以完善镇内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儿童之家、农家书屋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建设。顺天镇通过定期举办“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两优一先”“流动红旗”等评选评比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示范表率,带动广大群众营造文明生活新风尚,打造文明乡风。大坪、党演、白沙……一个个乡风文明、生态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

  顺天人循理善治、克己奉公。顺天镇坚持党建引领,从统筹能力、服务能力、监督能力、治理能力入手,创新设立“1+10+N”“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践诺”等机制,用心用情用功落实落细工作举措,着力破解农村治理难题,实现乡村治理法治、自治、德治三位一体。2021年,顺天镇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走进顺天镇各村,随处可见在公共场合中张贴着的言简意赅的各种村规民约。村规民约中细化了村民的“十不准”,规范了村民相关行为以及明确了处罚措施。顺天人认为,村规民约能在乡村治理发挥积极作用,是乡村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近年来,顺天镇通过探索构建以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模式,为乡村振兴发展擦亮法治“底色”,加快法治乡村建设步伐,走出了一条产业兴起来、区域活起来、环境美起来的发展路子。

  顺天人团结和睦,果敢刚毅。在金史村,有座标志性建筑叫和顺亭。“和顺”二字,道出顺天朱氏“和谐顺从、和睦相处”的治家之道和处世哲学,是朱氏族人教育子弟、处理家事的朴素信条。近年来,金史村通过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自然生态文化长廊、时代魅力文化长廊、乡规民约和顺长廊、家风家训文化长廊,在村道两旁农户房屋墙体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山绿水生态文化、家风家训文化和乡村民俗等内容,通过书法、漫画等方式绘制展现出来,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让“和顺文化”焕发新时代风采。

  为创新综合治理,顺天镇探索成立由公安、综治、司法组成的法治调解小组,创建“领导干部包案制”,常态化开展“一户一档”摸排,实现矛盾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断增强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在全镇范围内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2020年,沙溪村还获得首批“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顺天镇各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处呈现一派民风淳朴、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风貌。

  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通过“建立一个体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体系)、搭建三个平台(土地资源平台、农用地平台与建设用地平台)、开展三项行动(全面实施‘基础行动’、全速推进‘经济行动’和全力实施‘美丽行动’)”有序、有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顺天模式”,有效破解了乡村振兴发展难题。顺天模式试点周期共3年,涉及顺天镇11个行政村,总面积为106.85平方公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批示精神的重要体现。

  顺天镇属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创建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所在地,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建设不仅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外地游客的高度认可。顺天镇通过不断延伸基层服务“触角”,在党演村打造首个“党群服务驿站”,为游客和村民提供饮水、如厕、阅读、手机充电、雨伞借用、“红色代办”“村情民意收集”等多项便民化服务,增强村级社会服务功能,打造有特色、有温度、有人气的歇脚地和暖心港,真正实现“哪里有群众和产业,哪里就有党员服务网”的构想。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非常有名的一首诗。正是这汩汩不绝的“源头活水”滋养和影响着一代代顺天镇朱氏族人,他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抢抓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擘画乡村振兴美丽蓝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幸福和谐美丽顺天的新篇章!

  (来源:河源日报)